為何別人總是過得比我好?想跳脫情緒負向循環,2步驟幫你停止「比較心態」!

by Chloe 2023-08-15

文/馬克凡(Mark Ven)


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時,我發現了兩個重要的祕密:「信念」「關鍵」


「信念」是我在創業過程中,領悟出來的核心思考方式,讓我有動力與方法,可以不斷挑戰各種困難;「關鍵」是生活迷宮的指南,讓你了解如何成為不凡的關鍵人物。


這也是我經歷了無數個焦慮與挑戰,慢慢學習、自我探討、體悟、請教前輩、閱讀的精華總結,學習這些信念和關鍵厚,能讓你更加清晰地看待人生、更勇敢地面對困難,成為最好的自己。


畢竟,在真實世界裡,困難並不是最大的敵人,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,所產生的焦慮和壓力,才是你人生最大的魔王

成為內心擁有強大「信念」的人,養成正向循環模式!

在面對挑戰時,我們因為缺少核心信念,所以會被情緒吞噬,失去自信,讓疑慮和焦慮無限放大,最終迷失在困難中。

1. 每個人都是在過程中成長蛻變的

你可能會因為身邊的人和事陷入「比較地獄」,讓你覺得焦慮,更最可怕的是,現在社群媒體發達,你可能還會跟很多不認識的人比較,覺得自己一無是處⋯⋯但這只是你的感受,而不是真正的困難。 


面對這些比較,你首先要學會的是「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」。不要害怕你的感受,承認你的恐懼和疑慮,但不要讓它們控制你。想一想,為什麼你會有這些感覺?是期望太高?還是因為比較?當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,就可以針對問題解決。


信念,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,其中潛在的課題是「面對」,它們是一體兩面,當你願意面對,就能慢慢地探索出信念,當你有信念,就能面對未知,讓心態強大,形成正向循環!


記住,別讓「比較」成為你的負面情緒源,因為它會讓你進入負向循環並自我懷疑,學會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,找到核心信念,主導自己的人生。當你專注當下,不再被焦慮困住,才能克服難關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

考大學失利是我人生第一個大挫折,所以上大學後,也曾想轉學或轉系,尤其是看到兒時玩伴都表現得比我好,更是百感交集!同時產生羨慕、恐懼、害怕、迷茫的感覺:羨慕同學做到我做不到的事,恐懼自己因此失去很多、害怕自己越來越糟,迷茫未來的出路。


有時,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恐懼是「比較」造成的!舉個例子,想像你是個熱愛畫畫的女孩,目標是成為藝術家。有一天,你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個同齡女孩,她的畫作受到大家的讚譽,而你卻覺得自己還差得遠,於是你開始懷疑自己的才華,感到恐懼和焦慮。


但是,如果換個情況,假設自己跟理想有差距,但比身旁的同學好一點,通常心裡感受也會好一點,雖然有點難過,但不會迷茫,這才是大家遇到困難時的心理感受,但很少人願意「面對」它,最後只記得「恐懼與焦慮」。此時你只要明白,每個人的成長速度和條件都不一樣,別人的成功並不意味著你的失敗,反之亦同,不用做任何比較去放大恐懼。 


回到我當時的狀況,我下定決心要考轉學考,但是又提不起勁,畢竟才剛考完大考,於是出現一段渾沌期:今天下定決心、明天又提不起勁的循環狀態,讓我越來越焦慮,因為我一直以來就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,此時開始懷疑自己:「是不是我比較笨才會這樣?」接著出現第二個惡魔:自我懷疑的負向循環

自我懷疑的負向循環。
自我懷疑的負向循環。圖片來源/圓神出版社提供

一旦形成這個循環就很糟,也很難跳脫,並且不易察覺,循環久了就會選擇放棄,因為人性討厭待在不舒服的狀態。 


不過當時的我很幸運,透過大量閱讀讓我突然頓悟,也讓我想到自己從小的「手作」能力就很強,不論是畫畫、勞作、寫程式、做設計,我都是先「動手」,邊做邊學,做得很開心,念書雖然都能念進去,但是考試常常不小心失常,那時我心中浮出:「考好大學的目的,未來不就是要找到好工作嗎?如果我直接開始工作或做跟未來有關、又能做好的事,比別人早四年起步,應該也不錯吧?」這時,我真的超開心的,瞬間覺得前途光明,而這就是打破負向循環,建立正向循環。 


當我後來步入職場,挑戰跨領域工作時,又遇到類似的負向循環,例如:我去銷售3C產品時,因為不懂方法而業績掛蛋,但透過觀察前輩與請益,列出自己的優勢,從前輩的分享中「找靈感」,代換成我的方法來執⾏。果然隔天業績就好轉了,這就是正向循環模式。


接著在創業、管理、擔任企業顧問、設計產品研發、做⾏銷等不同面向,我都是用同樣⽅法面對,並稱它為「自我肯定正向循環」模型。從升大學的挫折體悟出打破負向循環的模式,在做研究、接案、創業的路上,正向循環模式都為我帶來很大的幫助。

建立自我肯定正向循環。
建立自我肯定正向循環。圖片來源/圓神出版社提供

2. 打破負向循環的焦慮,關鍵是「面對現況」

當你遇到窘境,要打破僵局,必須先「面對現況」。所謂「面對」就是在觀察他人之後,要「客觀地列出自己的優勢」,把自己的優勢加上客觀面對「真實的現況」,列出解決方針,開始探索新的目標。 


很多人都會說要「面對問題」,但我不喜歡這樣說,「問題」感覺像是負面詞,所以我更喜歡說「現況」,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基於對現況不了解,進而幻想出來的,這就是感到焦慮的原因,你會焦慮其實是因為不了解現況,加上沒有面對,所以就無法找到解決方法,又或者是亂找解決方法,讓自己越來越累,形成負向循環。


我會把「面對」當作是第一個關鍵特質,因為如果沒有學會面對,學再多也就只是事倍功半。想想看,如果我提出一個方法可以讓你在創業或職場上更有方向,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但因為你不敢面對真實情況,導致怎麼套用方法都失敗,這樣不是很可惜嗎?你可以學習變更好的千萬個方法,可是一旦不面對現況,就像在黑暗中亂開槍,永遠射不到靶心。


那麼人們為什麼為不敢「面對現況」呢?


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腦補太多,所以我分享一個簡單的方式來幫助你面對現況:五月天的阿信在讀大學時就要決定是否休學、專心投入於全職的樂團,某天他騎摩托車經過一條很長的隧道時,就告訴自己,騎出隧道的最後一個念頭,就是他的決定! 


最後他決定要全心做音樂,所以才會有現在的天團。當時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深受啟發,於是開始思考他之所以會這樣做,背後的原因是什麼?是什麼讓他快速地面對現況做決定?我分析後發現其實關鍵是:「有限的時間」+「關鍵的提問」

圖片來源/取自shutterstock

阿信絕對不是第一天就知道正確的提問是什麼,但他是怎麼找到正確的提問?於是我假裝自己是阿信,我發現關鍵是把現況、想要實現的理想、可能遇到的風險寫下來,中間的差距跟努力就是關鍵提問。


關鍵提問浮出後,就能逐一看題解答,以下是我模擬的答案:

 一、休學的風險是如果做音樂失敗,就一切歸零回去念書! 

二、如果沒有實力把音樂做好,那就努力練習! 

三、當下最熱愛的事情就是音樂,沒有會讓自己分心的事!

四、努力把音樂做好,讓人願意等我當完兵繼續支持! 

五、可以!但只要把音樂做好,就不用回去念書! 


一一列出後,就會發現背後的解法其實是同一個:「把音樂做好,就好了!」最糟就是回去念書,這樣決定不就很簡單嗎?


那時我就發現,人會焦慮迷茫、無法做決定的關鍵就在:沒有面對現實的狀況、沒有面對想要的理想、沒有面對可能的風險。 


不搞懂這三件事就會提出「歪問題」,而歪問題當中又會夾帶情緒,導致情況越弄越複雜,最後選擇逃避,進入負向循環。有沒有發現面對現況時,能夠讓你克服難關的是信念,而信念卻在自己願意面對現況時才會浮現,變成你的答案。這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,也是我把「信念」當作祕密來分享的原因。 


當你想要開始面對現況、找到信念時,可以這麼做: 

一、空出一段有限的時間。

二、寫出我現在的現實狀況。

三、寫下我想要的理想狀況。

四、寫下我可能的風險責任。

圖片來源/取自shutterstock

因此我延伸出了一套「紙、水、天決策法」,這是什麼呢?我在迷茫焦慮時,會拿出一罐大約一公升的水、一張白色A4紙以及自行規定時效為一天。


一公升的水用來搭配時間限制,我要在一天內把水喝完前,做完「階段性決定」;一張A4紙,是我用來限制空間,要在寫完雙面A4紙以前,把階段性能想到的「現況、理想、風險」寫進去。 接著開始寫下我本來的提問,開始邊喝水邊寫階段性能想到的「現況、理想、風險」,在水喝超過三分之二時,開始列出關鍵提問,然後看著這些提問,思考是否存有有把握的解決方向,如果超過60%把握,我就會做,就是這麼簡單! 


有發現嗎?我把整個過程當作在看別人的問題一樣,少了情緒影響,自然能客觀面對現況,也能列出關鍵提問跟解決方針,這樣的決策法可以讓你快速面對現況、降低焦慮。 


或許你還不清楚具體方向可以怎麼做,建議先學習那些信念跟你接近的人,照著練習看看,相信這個過程可以協助你面對外在挑戰與安撫內心焦慮的!

● 重點回顧 


其實人們會焦慮,無法決定,都是因為缺少一套核心思考問題的方法,這就是所謂的信念!


(我想你還喜歡:面對負面情緒,先處理事情還是心情?面對難以溝通的同事,你絕對不能「這樣做」!


本文節錄自圓神出版關鍵思維:解除焦慮,成為不凡的關鍵人物一書,請勿任意轉載!

作者介紹


馬克凡(Mark Ven)


Mark Ven 馬克凡(本名趙智凡),是位企業主、連續創業者、數位顧問、企業型KOL、工程師。創業超過十五年,旗下事業群包含流程架構設計、SaaS平臺、數位教育培訓等,事業單位曾被國際路透社全球報導,並榮獲亞太資通訊科技(APICTA)新創首獎,超過百萬全球媒體採訪與報導。


熱衷於以數位思維解決真實問題,打造產品服務,並以創造不凡(Make Different)的核心理念,做為推動自己不停成長的動力,相信透過不斷創新與嘗試,才能夠帶來真正的改變。同時也堅信,分享內容、知識與經驗給更多人,大家一起高速自我成長、互利共好,更能推動自我的持續成長。


相關社群資訊:

◆Blog:https://www.iammarkven.com/

◆IG:Mark Ven 馬克凡

◆Youtube:IamMarkV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