確診後怎麼辦?快篩陽性居家隔離天數5+n、確診通報一次懂,3/20起「0+n」上路
2023/3/10更新: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/9表示,基於國內外疫情趨緩,宣布如疫情穩定,自2023年3月20日起,調整COVID-19疾病通報定義,改為有併發症(中重症)的民眾才需通報並隔離治療,輕症的快篩陽性民眾不需通報也不需隔離,但建議進行「0+n自主健康管理」,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快篩陰性,或至距離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已達10天無需採檢,即可解除。
● 勞工權益:
快篩陽性能上班嗎?確診請病假4個必懂勞工權益,輕症免隔離新制3/20上路
● 勞工請假守則:
3/20輕症免隔離!勞工確診要怎麼請假?防疫險還能領嗎?一篇看懂
以下內容皆為過期內容,不適用於2023/03/20以後,請讀者務必注意。
目錄

🔥 你想要的最夯工作都在這 🔥
全民快篩陽性視同確診,不分族群
✅ Q:快篩陽性確診通報流程為何?
A:2022/5/26 起快篩陽性者可透過遠距門診醫療(可免費使用 24 小時視訊諮詢「健康益友APP」或聯繫所轄衛生局安排),請遠距/視訊診療醫師協助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。
如快篩陽性者及醫師對評估陽性結果達成共識,則由此醫師所屬醫事機構進行通報,並由系統自動研判為確診個案。
確診個案後續將由地方政府衛生局依確診個案分流收治原則,安排於住家「居家照護」或其他指定處所進行「隔離」或「隔離治療」。
🔎 請注意:
快篩陽性通報流程需準備陽姓證明。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🔺 1、視訊診療評估
(1) 視訊前,寫名字、寫日期
自行快篩陽性後,於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/檢測片,寫上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。
(2) 視訊前,將快篩陽性、健保卡拍照
如以「健康益友APP」視訊診療進行評估,請將檢測判讀後之檢測卡匣/檢測片及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。
(3) 視訊時,請出示快篩陽性、健保卡:
如採視訊評估,依視訊診療醫師指示上傳照片,並配合於醫師視訊出示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/檢測片與健保卡。
🔺 2、現場評估,免出示照片:
如至診所請醫師確認,應以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診所。快篩陽性民眾如欲前往社區篩檢站、醫療院所 (含衛生所) 請醫師現場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時,務必佩戴口罩,請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,可自行開車、騎車、步行或家人親友接送 (雙方應全程佩戴口罩)。
🔺 3、評估後,快篩不可隨意丟棄:
若醫病已對快篩陽性結果達成共識,請民眾配合將檢測卡匣/檢測片銷毀或塗毀。若是於家中遠端評估,則依居家照護垃圾清理原則,以雙層垃圾袋包裝並確實密封。
🔎 請注意:
確診個案於隔離期間請注意下列事項: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🔺 1、填寫確診者資料和接觸史:
收到簡訊通知後,點選網址進入「COVID-19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」,自主回報症狀、風險因子、密切接觸者姓名。
🔺 2、自我觀察:
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,若出現喘、呼吸困難、持續胸痛、胸悶、意識不清、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,立即通知所在地政府衛生局或撥打119就醫,以119救護車為原則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、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 (如步行、自行駕/騎車) 等方式為輔。
🔺 3、遠距醫療資源:
若有其他症狀或醫療諮詢需求,請以手機APP或電話專線聯繫遠距醫療或居家照護醫療團隊評估。

✅ Q:快篩陽性還可以做PCR確認嗎?
A:可以。根據2022/5/26最新政策,如果快篩呈現陽性,以下6種狀況仍可做PCR確認自己是否確診。
1. 醫事人員有疑慮:
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時,對於快篩結果判斷有疑慮時。
2. 醫師與民眾無法達成共識:
民眾自行進行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,但醫師及病人對於抗原快篩陽性結果無法達成共識時。
3. 有住院需求:
經抗原快篩陽性確診者於隔離治療期間有住院需求時。
4. 陰性但有重症風險:
抗原快篩陰性但臨床醫師懷疑為新冠肺炎感染的症狀時,特別是有重症風險因子的對象。
5. 身份為醫療人員:
抗原快篩陽性第一線醫療工作人員,必要時可於24小時內採檢以PCR複驗。
6. 目前為過渡期,因此抗原快篩陽性仍可至社區篩檢站進行PCR採檢。
🔎 全台PCR社區篩檢站地址:
新北市各醫院診所採取方式不同,可能為預約制或現場排隊制。
台北市各醫院診所採取方式不同,可能為預約制或現場排隊制。
台北市各醫院診所採取方式不同,可能為預約制或現場排隊制。

✅ Q:確診要居家隔離幾天?
A:2022/11/14 全民適用「居家照護 5+n」。前5天為「居家照護的 居家隔離」+ 後n天(0至7天)為「自主健康管理」。後n天的自主健康管理不需快篩陰性也可上班工作。若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原本後面n天(0至7天)的自主健康管理。

✅ Q:預約不到視訊門診,可以委託親友掛號請醫師診評估嗎?
A:可以,確診者若於居家隔離或自主防疫或居家檢疫期間,如 居家環境設備無法使用視訊 或 未能成功預約視訊診療者,可委由非居家隔離親友攜帶健保卡及快篩檢測卡匣/檢測片卡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之責任院所 (含衛生所) 請醫師確認。
如至診所請醫師確認之現場評估,無需上傳照片,但建議評估醫師電話聯繫快篩陽性個案或其法定代理人,請其確認該檢測結果確為其所屬。應以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診所。
快篩陽性、快篩陰性處理方式
⭐ 狀況1:快篩陽性,不做PCR
使用健康益友APP遠距門診
通報流程如文章上述「快篩陽性通報流程為何?」
⭐ 狀況2:快篩陽性,且年齡為65歲以上
(1) 陽性即評估開藥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,為降低65歲以上具重症風險因子者感染COVID-19後病程發展為重症之風險,於使用快篩試劑檢測陽性後,經醫師確認研判、達成醫病共識後,由醫師通報確診,並可評估使用「Paxlovid抗病毒藥物」治療。
65歲以上長者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後,可攜帶快篩檢測卡匣/檢測片卡就近至醫療院所 (含衛生所) 請醫師現場評估確認;或透過遠距門診醫療,請遠距/視訊診療醫師協助評估確認。
(2) 不可自行停藥
指揮中心提醒,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後應依醫囑指示服藥,完成完整療程,切勿自行增減藥量或改變使用方式,以免影響治療效果;如出現服藥後不適症狀,應立即聯繫諮詢開立處方之醫療院所、居家照護團隊或各地方政府關懷中心,以及配合指示就醫。
(3) 服藥即可大幅下降重症機率
指揮中心表示,依據國際已發表之隨機對照試驗,以Paxlovid治療發病5天內之COVID-19門診病患,住院或死亡率下降88%。

⭐ 狀況3:快篩陰性,持續自我健康檢測
(1) 持續防疫
雖是陰性,但請持續遵循指揮中心的防疫規範,做好個人防護與社交距離,持續自我健康管理。
(2) 快篩試劑勿亂丟
採檢完之家用快篩試劑及試劑棒勿任意棄置,請以塑膠袋密封包好,以一般垃圾處理。

居家隔離天數要幾天?隔離7天後能上班嗎?
🔺 居家檢疫 0+7(最新)
● 適用對象:入境者
● 放寬措施:7+7 → 0+7
● 自10/13放寬國境措施後,不需前面的居家檢疫7天,只要後面的自主健康管理7天即可 (可上班)。
● 返台民眾,不管是本國國民、外國團客、境外生或移工等,通通適用「0+7」防疫政策。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🔺 居家照護 5+n 天(最新)
● 適用對象:確診者
● 放寬措施:7+7 → 5+n,若後面n天的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快篩陰性則可 5+0。
● 自2022/11/14起,確診者居家隔離5天 (不可上班) + 解隔離的自主健康管理n天 (可上班)。
● n天的自主健康管理如快篩陰性,可提早解除自主健康管理。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🔺 居家隔離 0+7 天(最新)
● 適用對象:密切接觸者(與確診者同住)
● 放寬措施:3+4 → 0+7
● 自2022/11/7起,密切接觸者取消前面的居家隔離3天,只需後面的自主防疫7天 (可上班,但需快篩陰性)。
● 上述條件即使沒有打滿三劑疫苗也適用,即只有打一劑或只有打二劑的密切接觸者也是「0+7」。
● 期間若快篩陰轉陽則隔天進入「居家照護 5+n」,需要居家隔離5天。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🔺 自主健康管理 7 天(可上班)
● 適用對象:入境者、確診者
1. 入境者和確診者的第二階段,共7天。2022/11/14起確診者改為n天,若快篩陰性可解除自主健康管理狀態。
2. 不用快篩陰性也可外出,可上班或採買生活必需品。
3. 外出時須需全程配戴口罩。
4. 可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。
5. 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、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。
6. 禁止內用聚餐、聚會、公眾集會等近距離或群聚型活動。
7. 禁止陪病。
8.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與檢查應延後。
9. 有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,請主動聯繫當地衛生局或1922,依指示就醫。
10. 如出現COVID-19症狀如發燒、咳嗽、腹瀉、嗅覺味覺異常或呼吸道症狀,請主動聯繫當地衛生局或1922,依指示就醫。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🔺 自主防疫 7天(可上班)
● 適用對象:密切接觸者
1. 放寬措施:3+4 → 0+7
2. 不論是否打滿三劑疫苗的密切接觸者,都不需前面的居家隔離3天,都調整成自主防疫7天。
3. 需有2天內快篩陰性證明才能外出,可上班或採買生活必需品。
4. 外出時須全程戴口罩。
5. 可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。
6. 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、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。
7. 禁止內用聚餐、聚會、公眾集會等近距離或群聚型活動。
最新防疫資訊懶人包!
✅ 補償金相關 (10/26更新)
✅ 補償金相關 (8/2更新)
✅ 勞保相關
✅ 勞工防疫請假相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