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職後才發現工作與預期不符,該馬上閃人嗎?決定是否離職的關鍵因素曝光

by 采實文化 2022-11-03

文/職涯教練朴勝晤、洪昇完


「我想向您請教未來的職涯發展……」


幾年前,兩名上班族不約而同地來找我請教職涯發展問題。兩人的年齡個性相仿,約莫三十出頭,分別在L電子和S電子研究所擔任研究員,工作經歷約五到六年。這兩人剛好都對人力教育訓練(HRD)領域感興趣,因此想要轉換跑道,但動機卻不大一樣。


A是因為「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,比起一個人埋頭苦幹做研究,希望能從事幫助別人成長的工作」;B雖然不喜歡目前的工作,但「覺得自己應該更擅長與人溝通互動的工作」。我自己也是理工背景出身,後來轉換跑道到HRD,對他們的煩惱深有同感。聽完他們的描述後,我推薦幾本書給他們,建議他們先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,找到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,例如在公司內部舉辦講座,或扮演指導者角色協助同事等。

圖片來源/取自shutterstock

為何兩人的職涯發展完全不同?關鍵在於「自我了解」!

一段時間過後,我也跳槽到另一間企業培訓中心。在一次公司內部教育訓練人員研討會中,碰巧遇到了A,我開心地向他打招呼,邊對他說:「實現夢想真是太棒了!」然而,他的眼神卻顯得有些黯淡。


啜飲一口咖啡後,他像是發牢騷似地說道:「我在人資部門工作一年半,坦白說…不知道耶…與人交流互動雖然很有意義,但沒有明顯的工作成果,過去大學所學的似乎也派不上用場,有時候會覺得不知道自己待在這裡幹嘛。」


他想表達的是,雖然目前這份工作很有意義,卻感覺自己落於人後,這讓我很訝異。他原本不正是因為想從事「有意義」的工作才轉職的嗎?幾個月後,聽說他重新回到曾經拚命想逃離的研究室工作。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又回到原點,繼續從事原本覺得毫無意義的工作。


另一方面,透過同事偶爾也會間接得知B的消息。B也一樣換了部門,但他負責的工作不是他原本想做的教育訓練,而是人事管理工作。即使是在人資部門,也分為教育訓練(HRD)和人事管理(HRM),基本理念和處理方式都不大相同。我想,這份新工作對他來說應該會是一場硬仗。


正如預期的那樣,在人事管理的工作中,他負責海外人力招聘項目,由於工作內容和專業術語和之前的部門完全不同,再加上績效壓力及人資部門特有的保守文化,更加深了適應的困難。儘管如此,他依舊不放棄,想找到自己擅長的工作崗位。他自願擔任大型招聘說明會的主持工作,也嘗試以個別說服的方式挖角海外人才。


兩年後,他終於如願負責夢寐以求的教育訓練工作,目前除了幫公司員工進行培訓外,也在內部擔任講師。他說:「我很喜歡這份工作,我覺得很有意義。」我原以為這句話應該從A口中說出,卻從B這邊聽到,實在令人費解。


看著他們這些年的軌跡,我很納悶,為何兩人的職涯發展差異如此之大?為何A獲得自己夢想中的工作機會後,卻這麼快又重操舊業?B在艱困的情況下,又是如何從中找到工作的樂趣?


或許是因為,A雖然渴望從事有意義的工作,但他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才覺得有意義。他想要追求的「意義」,可能是觸手可及的成果或成就感,他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,只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工作(也就是現在的工作)。反觀B,他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,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上,都能善用自己的優勢,把握成長的機會,進而找到工作的意義。A和B的職涯發展差異,取決於是否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?自己擅長什麼?總結來說,「自我了解」決定了職涯的方向。

圖片來源/取自shutterstock

到職後才發現新工作與預期不同,你也是隨波逐流的上班族嗎?

許多上班族向我們吐露內心的不滿,覺得自己不適合目前的工作。然而,認真觀察一下,就會發現他們並沒有嘗試尋找自己擅長的工作崗位,也沒有試圖彌補自己的不足,而是把大多數的精力花在抱怨「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」。


儘管他們可能也會尋找新的出口、選擇離職,但以A的例子來看,盲目轉職調到新的工作崗位,卻也不見得適合自己。根據每年各家人力銀行統計結果,平均顯示每十名離職者就有六名表示後悔離職,尤其當中有四人,更是進公司不到三個月就離職。離職的原因十個當中有六個與工作內容有關,比例遠高於人際關係問題,主要原因是「實際工作與原本的預期大相徑庭」


不僅如此,新進員工的離職率正在逐年攀升。根據企業公布資料顯示,近幾年的新進員工平均離職率高達49%。好不容易擠進公司窄門,但每兩位就有一位會在一年內離職,這並不是可以等閒視之的問題。


「城外的人想進去,城裡的人想出來」亦非無稽之談。比起對薪水或上司不滿,大部分的離職理由都是對工作不滿。時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,甚至會以「踏入職場就是準備退休的開始」或「等退休的上班族」自嘲。


諷刺的是,相較於求職者,在職者的焦慮感反而更重。這是為什麼?因為至少求職者還懷抱著希望,殷殷冀盼著隧道的盡頭終將有出口。然而,在職者踏入職場生活後,卻難以描繪出未來的願景。


即使想轉換跑道換新工作,也已經為時已晚。當一個人看不見希望時,就會對生活失去動力,像詩人但丁在《神曲》(Divine Comedy)描述地獄入口處時,寫道:「入此門者,必將斷絕一切希望。」看不見希望的地方,正是地獄所在之處。


過去在職場工作時,每每聽到這首歌,總會讓我心中感到無比惆悵,開頭是這樣唱的:「星期日消逝的聲音/滿是遺憾的聲音/那是我內心沉重的聲音。」實際上根據研究統計顯示,最容易心臟麻痺發病的日子也是星期一。


究竟有多少人能夠在星期一早上,滿心期待地出門上班呢?無論是剛進公司,或是工作好幾年,還是換過幾次工作,大多數的上班族都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,對未來充滿恐慌。他們大部分都是因為目前的工作前景渺茫、意義不大、薪水又少,因而萌生離職的念頭,許多上班族都是像這樣隨波逐流。


不過,如果能善用對現況的不滿,這種想要改變的「迫切感」,正是讓自己做出改變的轉機。正所謂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,唯有身處在痛苦中,才會產生勇於改變現況的力量。但這種迫切感沒有方向,只有在方向明確時,這股力量才會化為前進的動力。而「我」正是能為這股力量指引方向的人。這就是為什麼必須要先認識自己,了解「我是什麼樣的人?」

圖片來源/取自shutterstock

總是陷入自己該不該離職的漩渦?職涯煩惱的關鍵原因其實是...

在青少年時期, 我們為了確立職涯方向, 最先問的問題是:「我想從事什麼(What)工作?」我們有太多的選擇,選擇越多時卻越不自由,反而會引發混亂和無助感,這就是所謂的「選擇障礙」。


這世界的工作有上千上百種,我們不可能了解每一種工作的性質,因此自然而然會透過父母、老師、學長姐等旁人的建議和意見去了解,也會受到社會趨勢的影響。例如,我們常會依據「專利師這份工作前景相當看好」這種片面資訊,而決定未來的工作。接著,開始煩惱如何(How)獲得這份工作?讀哪所大學?念什麼科系?考什麼證照?(請參考下方圖3)

圖片來源/采實文化提供

這種方式的盲點在於不是由內而外,而是由外而內。由外而內注入的夢想,並不會帶來熱情。對工作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後,就會開始產生「Why」的自我叩問。即使努力成為了夢想的專利師,過了幾年後,也可能會冒出「我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?這份工作不適合我」的念頭,不禁為此垂頭喪氣。平均每過三年,許多上班族會為了該不該離職而陷入煩惱,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。這種空虛感,源自於沒有從根本的問題開始問起。


我們應該反過來問,問自己「想做什麼工作(What)」前,先問「為什麼(Why)」。為什麼這份工作會吸引我?為什麼我想成為那樣的人?透過自我叩問的過程,慢慢發掘自己的內在。所有的職涯探索,都必須回歸到源頭「我」身上(請參考下方圖4)。當問題不是由外而內的探討,而是由內而外的延伸時,才能扎穩根基後茁壯成長。職場上大部分的上班族之所以會隨波逐流,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由內而外的探索自我,而是單純從外在的角度看事情。

圖片來源/采實文化提供

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同的職涯煩惱,但最終都會回歸到根本問題─「我是誰?」職涯煩惱的本質,在於不知道自己真正擅長什麼。來找我諮詢的A和B,他們的職涯發展之所以不同,正是源於對「自我認知」的不同。


正如科學家湯瑪斯.孔恩(Thomas Kuhn)所說,「我們得到的答案,取決於我們提出的問題。」想要開始嶄新的生活,就需要問自己新的問題,問自己:「我是誰?」、「我真正嚮往的生活是什麼?」透過自我探索的過程,我們才能真正重新開始。試著透過這本書,對我拋出提問吧!誠如詩人里爾克(Rainer Maria Rilke)所言,如果你熱愛提問並擁抱問題,總有一天你會發現,自己就在問題的答案裡。(我想你還喜歡:中年轉職就怕沒人要?過了35歲,想換工作先做好這4件事



本文節錄自采實文化出版獨立工作者,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:把擅長的事做到最好,就能打造不怕失業的工作體質!一書,請勿任意轉載!

作者介紹


朴勝晤


當了十四年的上班族,比起追求升遷,更熱衷於累積自身實力,一邊上班一邊寫書,期間共出版了六本書。上班族時期就具備獨立接案能力的他,於二○一八年創業成立了《Contents Lab Qlue》個人工作室。目前以職涯教練之姿,引領上班族踏上獨立工作者之路。他原本是就讀高職和韓國科學技術院(KAIST)的理工生,大學時期因用功過度導致失明。在這樣的契機下,便轉換跑道進入教育領域。曾在LG、MIDAS IT、卡內基研究所等企業擔任教育訓練講師,著有《慢轉的力量》、《我究竟擅長什麼》(暫譯)、《現在沒有夢想也沒關係》(暫譯)等合著作品,現致力於經營「獨立工作者」YouTube頻道。


洪昇完


人生中遭逢兩次轉變期,一次是就讀大學時期,家中經濟頓時陷入破產危機,為求自我成長,自創「個人大學」。在苦讀四年後,終於進入夢寐以求的經營管理顧問公司與人力資源發展專門企業,並開設各種教育課程。在二○○九年三十四歲那年,離開職場的他,迎來了人生的第二次轉變期。他開始自立門戶獨立接案,展開全新的人生。逾十年來,以獨立工作者身分與各大企業合作,開辦各種教育課程,透過MBTI職業性格測試和STRONG史氏職業興趣量表,以職涯教練之姿,協助許多上班族找到職涯方向。身為人性探索專家的他,目前致力於經營「心齋書坊」論壇平台,並將「人物學」結合閱讀、寫作、創意力和深層心理學,創造差異化內容與人們分享。著有《慢轉的力量》、《寫人生中的第一本書》(暫譯)、《美麗的革命─公益事業》(暫譯)等合著作品。